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古代农民为什么不吃蝗虫来救灾呢?前243年7月29日秦国发生蝗灾,天下大疫。
中国古代的蝗灾很多,为什么农民不去吃掉蝗虫呢?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灾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会将所有农作物一扫而光。农民遭遇蝗灾,直接就全部绝收。
今天蝗虫可是一种美食,价格还颇为昂贵。
萨沙去山东做客的时候,当地朋友就点过油炸蝗虫。
朋友说,这种蝗虫都是养殖的,山东已经没有天然蝗虫。
饭店收购蝗虫价格就很高,差一点的一只也有一二块钱,好的则要好几块。所以这一盘蝗虫,价格就不低了,一般只有请客才会点。
那么,蝗虫这么好吃,为什么古人不吃蝗虫来对付蝗灾呢?
自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迷信思想,蝗虫不能吃。
古人很迷信,认为蝗虫不是单纯的昆虫,而是一种被神力操纵的圣物,是所谓的蝗神。
之所以出现蝗灾,是上天为了惩罚世人,才刻意降下的灾难。
既然是神,老百姓就不能吃掉甚至打死蝗虫,只能尽力驱赶。
只要提高君王和老百姓的道德,蝗灾就自然可以消灭。
这些迷信观点导致,蝗灾一旦出现就很严重,因为总数不会减少。只要蝗虫总数不变,它们就会不断迁移四处吃庄稼。
唐代李世民时期,为了对付蝗灾下令可以杀死蝗虫甚至吃掉。
老百姓都不敢这么做,李世民就向天祷告,还承担所有的责任。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翻译一下就是:李世民说“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将蝗虫吞下去。
看看,李世民这也是拼了。
第二,很难抓住蝗虫。
众所周知,蝗虫是飞行类的昆虫,速度还很快,耐力也很强。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蝗虫可以持续飞行长达1到2天,一次就可以飞行150公里以上。
试问,可以这么飞的昆虫,你怎么将它们赶尽杀绝?
以古代的科技力量来说,想要一次抓住很多蝗虫,根本就不可能。
即便今天,对付蝗虫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农用飞机喷洒毒药。
飞机喷洒毒药的覆盖面积广,喷洒速度快,蝗虫来不及逃走就完了,是几乎唯一可行的方法。
为此,政府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1950年代,政府动用巨资修建多个专业治蝗机场,配备了大量飞机。
甚至到了2001年,蝗灾已经很少见了,政府还是在山东、河北、新疆三个重灾区,投资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
古人对付蝗虫的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方法,用处不大,只能起到驱赶的作用。说句难听的,人扑灭蝗虫的能力,甚至还不如家养的母鸡、鸭子。
一些蝗灾地区,农民将大量家禽全部赶到田地里面,吃掉的蝗虫比人打死的还多。
古人根本捉不到什么蝗虫,也就谈不上吃了。
第三,吃掉几只没有用处。
蝗虫很常见,不是说有了蝗虫就会成灾。
只有蝗虫聚集到极大数量,才会成为蝗灾。
2001年,中国的黄河流域、渤海沿岸及新疆北部地区出现蝗灾,部分地区的蝗虫密度达到了每平方米一万只。
按照这种标准,一亩地就有600多平方米,就有高达600万只蝗虫。
试问,人能吃多少只?600只你都未必吃得下去。你吃掉几只根本没什么用。
话说,萨沙吃过好几次蝗虫,真的很好吃呢,而营养丰富。
今天蝗灾一旦出现,不是灾难反而是好事。
2017年山东峡山水库周围出现蝗灾,近千亩玉米受灾。
搞笑的是,蝗灾出现以后周边老百姓反而喜出望外:很多闻讯赶来的村民纷纷加入了捉蝗虫的队伍,大坝边上很快停满了车辆。到了晚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吃货”在打着手电捉蝗虫,“一薅就是一把蝗虫,别提多爽了,真香”,捉蝗虫的人说。记者采访当地的受灾村民:大爷,这次的蝗灾影响收成吗?大爷回答,这次蝗虫对玉米的收成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下半年玉米肯定减产了,不过我抓蝗虫倒是卖了不少钱,一天晚上轻轻松松抓个几百斤,比起种玉米强多了......
更夸张的还有呢:听说除了蝗灾后,第二天一早,就有不少邻县的人,开车一百多公里来到这里,却愣是没捉到一只蝗虫,最后骂骂咧咧的走了。还有一些邻县的人早早准备好了工具准备捉蝗虫,可没成想到,蝗虫还没飞到那,就被广大人民群众“消灭”完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
(提交后,企业招商经理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