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一天手工陶瓷制作,在介休市洪山镇运吉村一处农家小院里,刘英杰正在享受其陶艺人生——只见他眉头紧皱,眼神专注,把一块沾水的泥巴置于转盘之上,用拇指先在泥块中间定出一个中心,随后双手顺着泥巴的边缘,紧握与收拢,原本不成形的泥巴很听话地“扶摇直上”,伴随着手形的变换,泥柱开始长出光洁的“肚子”……此时他双臂运力,双手上提,泥坯子被拉出一个细长的“脖子”,花瓶之形乍现。瓶颈曲线灵动柔美,犹如仙鹤之颈。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英杰和父亲、儿子三代人坚持制作陶瓷,从未间断。历经三代人的传承与坚持,如今,刘家制作的工艺陶瓷、日用瓷皿,以其造型美观、技艺精湛而久负盛名,深受当地人喜爱。
门可罗雀贾市稀,寒冬时节盼春风“陶瓷制作技艺是从父亲开始的,当时父亲在公社陶瓷厂工作,后来一次事故让他失去了右眼。”刘英杰回忆道。
上世纪50年代的洪山镇,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陶瓷厂数不胜数。刘英杰的父亲是刘光辉,60年前,年仅10岁的刘光辉当学徒学习制作瓷器,后来成了家,便一门心思做陶瓷。一间小房子、一个火炉、一双手脚、一只眼睛,那时的条件异常艰苦,刘光辉只做陶瓷难以维持生计,而且瓷器施釉、刻花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常人可能看两三眼就能上手了,刘光辉却要数十次才可以。
20世纪80年代后,粗陶日渐没落,转型细陶后,样式单一、知名度又不高,洪山陶瓷渐渐被人遗忘,销路越来越窄。很多传统手工艺人或外出打工,或种地务农,另谋生计。刘光辉说:“那是手工艺人的寒冬。为了在市场上生存,我必须出去学习,不断增加产品的种类,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挣的钱基本上都投入到生产中了,家里日子并不好过。”或许眼睛的瑕疵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和刘光辉同时期的匠人纷纷转行,丢了手艺,而刘光辉则守护着这门手艺,一守就是几十年。倚风凭阑望春归,秉持匠心续前行
苦熬40多年后,刘光辉已年迈,家里的瓷器产业便由刘英杰来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刘家的手工陶瓷迎来了“春天”。
2015年1月,刘英杰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山窑”古陶瓷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英杰介绍说,一件瓷器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制等十多道工序,半个多月才能做出来。最考验技艺的,就是最后一步的烧制了。“烧得好则圆满;稍出一点岔子,所有辛苦就功亏一篑了。”烧窑时对温度的控制最考验技术,升温太快或太慢都难成佳器。烧制者需要根据陶器颜色的变化,及时调控炉温。比如,器皿的颜色是先变黑,再变红,最后变白,每次变化都要及时增减柴火。经过10多个小时的烧制后,一窑的陶器能有六成以上不碎裂,就算成功了。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政策利好,以及刘光辉、刘英杰父子多年的积累,他们将这门手艺,变成了一份产业。“爷爷留下的手艺,父亲坚持了一辈子,在我这里不能丢掉。”刘英杰的儿子专门去景德镇学习陶瓷技术,准备毕业后回家继承父亲的“衣钵”。现在,他已掌握了传统手工陶瓷制作的所有工序和要领。
“如果你去做一件你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再辛苦也不会觉得累手工陶瓷制作,而且做好这件事情还能养家糊口,何乐而不为呢?”如今,刘英杰的手艺已达纯熟境地,作品被很多民间收藏家收藏,遍布平遥、太原、霍州等地。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
(提交后,企业招商经理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