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在创业的路上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难题,会迈过很多坎,斩掉无数荆棘,那么在创业路上最难迈过的坎是什么呢?下面就来分享下创业的一些知识。
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喜欢下围棋的业余玩家,无论7段还是8段的水平,始终下不过专业2段或者3段;一个拥有10级钢琴证书的业余钢琴爱好者,甚至赶不上一个没有考过级的专业琴师;英语六级的水平也会被专业英语4级碾压得一塌糊涂。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总把常识误会成为知识,思维顶到天花板使得技能怎么练习都没有提高。
年轻时学过两年吉他,对此深有体会。业余爱好者们会反复学习和训练各种调式的音阶,以及大师们创作的名曲,反复练习之后大多只学会了一小段乐曲,而且寻求和原曲100%一样。心爱的女神看到男孩如此般才华横溢之后便怦然心动。
在高手眼里,普通的音阶只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入门必学,精通必练的常识。然而在外行人眼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音阶便成了很牛x的知识,乃至于业余的人练习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不会再有进步。
创业者们何尝不是在经历这样的瓶颈。
知识:人类探索出来的结果
常识:正常成年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具备的知识。
两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常识人人皆知,前者具备高效率生产作用,后者不具备。为什么干苦力挣钱的人永远拼不过用头脑挣钱的人,原因就在这里。
知乎和悟空问答有那么多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都是常识,因为正常人只要稍加思考也能回答,只不过知乎大神和悟空大神更善于语言文字表达,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知识经济时代,少数掌握知识的人得以通过知识产生差异,创造出独特产品和市场地位,从而产生了价值。
一次次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意的爆炸也是基于知识的基础。常识告诉你击中用户的痛点和用户产生共鸣便能建立联系形成转化,知识却会告诉你收集痛点的原则和引发共鸣的心理学逻辑和原理。
道理大家都懂,可放手去做的时候,拥有常识的人和拥有知识的人做法却相差甚远。
你的产品为什么没有用户愿意尝试?你的营销idea为什么总是无法触动用户?你的服务为什么总没有用户买账?
用户是否愿意尝试,背后的逻辑是深度挖掘用户痛点,然后从样本数据中统计结果,将主流需求转化为产品。营销idea是否能触动用户,背后的知识是心理学、营销学、行为学做支撑。退出的服务能让客户买账,背后也有自己的服务礼仪知识以及服务体系建立的管理知识。
某个行业里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对于刚入门的人来说却是特别的“知识”,对新行业从陌生到熟悉,只要稍微用心学习,都能很快获取大量行业常识,但新手们往往会犯一个错误,从行业外的角度把这些“常识”看成“知识”,误产生自己懂很多、已经是老师的错觉,开始出现膨胀、自满心理,甚至跃跃欲试要去寻找pk对象,停止了学习的脚步。
事实上,每一个专业里有80%的知识都属于常识,处于领域里的工作者都具备该常识,只有剩下的20%成为领域里真正的知识。常识犹如一招半式,处理小问题得心应手,还颇有大材小用的错觉产生,遇见棘手、复杂的问题时,却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准确用力对症下药。
隔靴挠痒,大概就是形容不具备知识去处理问题的揪心感觉,做是做了,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
你掌握的是知识还是常识,不是作者想要和你纠结的,重要的是年轻人和创业者们应当学会破除自己学习上的迷思,不要轻易自满,否则永远无法掌握专业的精髓,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替代。
碎片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之前,很难让产品或者项目产生效应,除非让碎片知识首尾相接形成体系。整理碎片化知识有两种途径:长期的经验沉淀与有意识的思维训练。
不停的写作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方法。
很多人善言谈,为了充分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可以借助表情和手语,语言也不需要明确的主题和严密的逻辑。但这些人往往无法通过文字来表达见解,原因还是在于对问题的思考不够透彻,缺乏引证和数据,只有单一的结论和单一的引证,转化为文字时便显得捉襟见肘,略显尴尬。
总结:写文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和验证论点的过程。在文章中表达观点、引用论据、总结论点,久而久之自然能从常识中剥离出知识。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
(提交后,企业招商经理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