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中小机构,都是在假装投资。”孟磊鸣对投中网直言,“我们基金的子弹不够充裕。虽然拿着好项目定向募资并不难,但项目方对我们没有信心。”
如此一来,孟磊鸣所遭遇的尴尬处境便不难理解:遇到了好项目,募到了钱,却投不出去。
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
近期,由于优质项目的匮乏,在一些质地一般、有上市前景的企业融资时,更多的知名机构会上前争夺份额,本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机构变得更加无所适从。
PE投资人邢斌见证了其所在机构所面临的尽调流程缺失、条款退让和企业估值攀升。“只能说,市场在被迫变得冷静。”
在资本狂潮阶段,“加大杠杆多募资金”、“追热点”、“做高估值”、“A轮进B轮出”、“赚管理费”、“自己做个产业出来”都可以成为基金存在的理由。
然而,疯狂出手、“捧杀”独角兽、上市公司兜底收管理费等乱象使机构直接遭致资金链断裂、裁员降薪、无钱可投的恶果。
根据光尘顾问保守测算,中国境内15%的市场资金,即数万亿的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处于僵化的状态。
“2014、2020年成立的那波人民币基金,现在手里的子弹基本所剩无几。”远海明华母基金的一位高管曾表示,“它们多数正处于第二支基金的募集关键期,很多项目还没有退出或得到阶段性发展,投资能力还未得到验证,寒冬就来了。”
孟磊鸣的机构正是其中之一。
“我已经不再奢望回报高昂的顶尖项目,只求自己的机构不要轻易垮掉。”孟磊鸣对投中网表示。
逆势“生还者”:基金回报数据为王
2020年,孟磊鸣的首要目标,便是“活着”。
然而,在市场洗牌的大变局下,纵然投资行业的“二八效应”会强化升级,但在活跃的一级市场生态中中小投资项目,中小机构必定在“大白马”的夹击下“无人生还”吗?
“头部机构不必多说,另外一类相对聚焦的专业基金在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发展中也有生存的价值和空间。”元禾重元执行合伙人孟爱民对投中网分析称。
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机构的规模及资金实力并不是决定其生存状况的唯一因素。小而新的机构也有机会在刺骨的寒风中收获春天。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引导基金管理总部总经理申少军曾向投中网表示,越来越多的LP只会选择两类GP:一是头部基金,二是在细分领域行业里面能够深耕细作的基金。
投中网通过调研发现,无论在募资端中小投资项目,还是投资端,一些有行业积累的中小基金总能凭借优异的成绩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非因遭遇“冷眼排挤”渐乎销声匿迹。
“对于LP来讲,判断GP的标准终归还是基金的回报数据,而不是大机构或小机构的区别。
行业的‘二八效应’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优胜劣汰,但同时,对于一些有行业积累的机构或许也是一个机会。”李伟表示。
在李伟看来,“二八效应”进一步分化下,中小机构突围的关键点在于产业专业深耕与资源赋能能力。
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小机构要把相关行业研究清楚,以实现与项目创始人在交流过程中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不管是项目的内部管理,还是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与客户拓展,机构要重视自身的投后赋能。
这种行研与资源禀赋能力,不仅是创投变局下机构突围的利器,更是几乎所有基金应对马太效应加剧的策略共识。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便提到,机构要始终坚持通过行业研究更早发现行业发展的底层趋势,以在有高成长空间的赛道上投资“A类”创业者。
“要在起伏的市场中做投资决策,就要一直抱有对市场的敬畏,坚持独立判断。”朱天宇向投中网表示,在“强者恒强”的后疫情时代,其底层投资逻辑不变:仍要抓住行业与场景,找到那些确实能在具体行业落地,且发挥较大价值的项目。
项目是否足够有价值,同样也是凯辉基金打出子弹时的重点考量所在。
“在市场动荡下,我们还是会坚持价值投资,寻找在这个行业里真正能创造核心价值、有影响力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特质包括技术的落地、可扩展性以及单个行业的打透。”凯辉智慧新能源基金合伙人张利对投中网表示。
本质上,在基金确保产业资源能力的前提下,以基金的回报业绩倒推投资端,GP终究要押注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军公司的项目。
没有企业不希望成为GP竞相追逐的领跑者。
然而,在这个时代,“创业者的决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对于在这个周期仍能坚持初心筚路蓝缕的创新创业者,有更大的尊敬和耐心。”朱天宇向投中网表示。
GP对创业者如此,LP对GP应是亦然。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孟磊鸣、邢斌均为化名)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