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上海静安寺商圈的街头。一位路人走过一家即将开业的面包店,高高悬挂的面包让人想起那句话“面包总会有的”。
随着静安寺的商户陆续营业,这家原定于春节后开张的面包店也按下“重启键”,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此刻,店外的人们也在等待着“面包”的出现。
步入五月,全国复工的进度条迅速加载,各个城市仿佛从一场睡梦中醒来,在这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一场复苏的电影,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散映。而每个身处都市的人们,也在用自己坚定的脚步走向生活前方,在城市的白昼交替中,努力触碰点滴的美好。
我们也特约了几位中新社的摄影记者走上北京、上海、成都三座城市的街头,从白天到黑夜,将这些故事珍藏在华为P40 Pro的镜头下。
阳光
5月1日,六时三刻,破晓,城市开始苏醒。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的第一天,但因为限流,只有3000个“幸运儿”可以在早晨进入,踏着六百年的足迹,穿梭时空的长廊。
在偌大的紫禁城里,3000人显得十分稀松,这种安静在故宫周边亦是如此。这时人们更愿意把脚步放慢,几个骑行的大学生在石板路上驻足,停下来眺望不远处的角楼,或许是不想错过每一个细节,抑或是想更用心地感受这空旷的城池。
而在一千公里以外,上海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田子坊,迎来了清晨的第一位客人。阳光洒在石库门上,老上海弄堂的市井与神秘满是时光的味道,讲述着古今的故事。孩子走到“猪头人身”的假人前,有些好奇地端详着。
四公里外的武康路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份寂静。尽管四通八达,但平时进出这里的过境车辆却少之又少,穿梭于喧闹城市的人们,会在下班路上拐进这条巷子,感受这条“永不拓宽”的小马路风情,聆听坐落于此的老洋房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是演艺名伶的风尘韵事,也许是商界大鳄的名利过往……如今初夏时节,武康路上绿树成荫,树影斑驳的老洋房前,一位女子骑行而过,她或许发现了今天这座“网红房”的不一样,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被阳光召唤出来的,不止老洋房,还有上海弄堂里的老人们。老上海人最抵抗不住阳光的魅力,只要太阳上线,弄堂里总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拎着小矮凳和小椅子,到避风朝南的墙角处一边晒太阳、一边和别人聊天做些针线活,用上海话来说,这叫“孵太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寒冬”,五月的阳光显得格外温暖。在这个有着100年历史的“城中村”里,一位老奶奶坐在家门外,安详地“孵太阳”,此刻的她也许正在等待那个来和她茄山河(聊天)的人。
在城市的另一边,这份“不曾见过的城市”的新鲜感似乎已经翻篇,中环路恢复了“热闹非凡”的名场面——堵车。上海的上班族依旧在车水马龙中穿梭,只是驾车的人都自觉地戴着口罩。
不知道这时与堵车battle的年轻人们,会不会在当下有那么一点羡慕成都的“巴适风”?成都的上班族喜欢在进入写字楼前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这不,复工后,成都高新区写字楼下的包子铺前,早已排起了长龙,身处成都金融与创新的支点,隐藏在队伍里的年轻人也许是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的创造高手,但此刻在他们眼里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几个香喷喷的包子。
成都人是善于看风景的人,好不容易“出关”的他们,喜欢用不同的出行方式感受这座城市清晨的气息。早晨8点半,在高新区益州大道和天府二街的交叉路口,各种交通工具悉数亮相——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车轮上的别样风景穿插交错,成都的烟火气随着移动的人群流动起来。
街边
城市的齿轮各自转动,阳光也开始折射,逐渐向西边移动。城市里的人们,经历这次疫情的洗礼开面包店,也开始学着对生活重新排序,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对生活的理解,在这座城里追寻着美好的生活踪迹。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林,光线打透钓鱼台国宾馆外嫩绿的银杏林,这是北京安静的午后,爱娃心切的家长们不忍辜负树下的一抹阴凉,迫不及待地带着“神兽”出来放风,小女孩骑上自行车,变身追风少年。
小孩子在追风的路上急速飞驰,大人们则继续追求风尚。北京前门的PAGEONE书店,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是许多人们消遣时间、追赶潮流的好去处。疫情过后,书店成了人们最想去的地方,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有人感叹:拍照的流量要是能转化成阅读的流量就好了。
在同样“打卡”文化盛行的成都,下午是相机最不消停的时候。在这个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综合体——远洋太古里中,不止汇聚了最前沿的潮流品牌,也常年是街拍摄影师驾着长枪短炮捕捉街头潮人的阵地。他们的“咔嚓”声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在照片墙面前停留的靓妹,也有人调侃说,“你是不是美女,在太古里看有没有人拍就知道了。”不过,摄影师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你们在用相机拍风景,而楼上的人用手机拍下了你们。
在成都,比起潮流,更多人是被一句“巴适”收买,把心收归在这座城市。懒洋洋的下午,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坐满了人。这座能容纳上百桌客人的百年茶社,引得不少人前来,在这点上一杯茶开面包店,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感受这份放空式的惬意,那种感觉就像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时间就是用来被浪费的!”
下午5点半,阳光的温度渐渐散去,成都的惬意正浓,但在2000公里外的上海闵行区,龙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摊主们正准备收拾摊位,结束一天的忙碌。不同于其他人,落日的余晖,却是市场门口磨刀人上工的信号。每天下午,菜场内的磨刀人都会出现在固定的位置,为卖肉的商户磨刀,一声声“磨剪刀嘞”记录着上海弄堂里的旧时光。
2020年从开端就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美琪大剧院门上的“2020福”的金色字样却在时刻向人们传递一份生机。这张“福”字是年初的时候贴上去的,这几个月来,剧院一直处于关闭状态,门外的风景从空荡到忙碌。在这样的变化中,城市中的人们从没停止过追求自己心中的“面包”,也不忘享受生活的美好。
等待明天
夕阳西下,时间来到傍晚时分,夜幕降临,城市也用出不同的姿态拥抱夜色。
北京景山上,几位市民正在欣赏自然中最美的动态场景之一—日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许就是因为将要消失,所有美才集中在这一刻释放。现在,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份美景,只想认真感受自然的气息。
夜渐深,城市的场景也在变幻,有静谧,也有忙碌。北京丰台区的一个房地产工地上,正在进行复盘后加班加点的赶工,当工业开始复苏,经济发展也渐回正轨,镜头里的每一盏灯,都是勤劳中国人齐心抗“疫”,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好证明。
这种美好多种多样,白天人流如织的上海,仿佛在夜晚停下了激烈的奏鸣曲,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人们,钻进新天地老石库门改造的小酒吧里,配合着Jazz扭动着身体,摇晃手中的酒杯,一天的疲惫好像都烟消云散。这里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只有在上海,现代和近代才能融合地恰到好处,上海人把这叫做“腔调”。
这份“腔调”渗透进上海人的骨子里,更在生活理念的更新上,除了在楼宇间穿梭,新派上海人更喜欢远方的诗和田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有人喜欢将桌椅、冰箱、天幕等等装备塞进后备箱,驱车前往青浦区的淀山湖,搭起帐篷,坐在湖边和家人聊天,天上的玄月与地下的营灯,交相辉映,时间仿佛停在了这一刻,这里也仿佛不是那个上海。
成都人的夜晚来的简单,只要钻进春熙路的火锅店,一天便在火锅中得到满足。成都的烟火气在火锅中升腾,火锅也在多元的人群中变得包容。当下,这份“久违”的烟火气成为了人们最宝贵的东西。
成都24小时的结局或许可以在赵雷的歌声中找到。“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晚上9点到10点,玉林路的小酒馆坐满了人,在包容的城市环境下,所有人都可以追求一份舒适,对于成都人来说,或许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面包”。点杯酒坐下,氛围正好,和三两好友聊天打趣,是成都人一天偏爱的结尾。
夜深了,一位北京的外卖小哥把车停在了天桥上,坐在车上看向逐渐稀少的车流,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虽然辛苦了一天,但他也赚到了生计,内心是充盈且幸福的。但此刻的他或许没想这么多,只是静静地在等待第二天太阳的升起。
城市的光景也在不断变迁,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影像科技却在时刻启迪着人们视觉、心理、思想上的无限可能,唤醒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经历了一些变化,手机里的影像成为了我们在特殊时期珍藏的回忆。在按下拍照键的瞬间,人们保留住当下的心情和感受,将情感注入于与影像之中。华为P40 Pro手机就是这样一个便携的记录工具,用化繁为简的方式,记录城市复苏的当下,用镜头呈现摄影者心目中城市的“超感知影像”。
在华为看来,“超感知”是一种灵感迸发的创造力,影像则是记录下这些超感知瞬间的工具。它们是艺术创作的素材,也是我们记录城市的来源。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影像与艺术彼此照见,相互交融,让我们在城市里的每一场遇见,都被赋予超越寻常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你和城市有着怎样的联系?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带#P40超感知影像#话题签发微博,上传你的手机影像作品即可参加活动。不仅每个活动周期都有大奖,优秀作品更将获得直通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复赛的机会!快来参与吧!
摄影:张亨伟、杜洋、殷立勤、汤彦俊、王磊、张宇、刘忠俊(以图片出现顺序排列)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14848794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