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不太擅长做面食上海馄饨,但这馄饨倒是算少有的精品。对上海有着很浓情结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还会安排“苏太太”上海馄饨,每晚换一件旗袍,穿了登登样样,拎着个保温桶出去,为的就是买馄饨。
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点心店里,一定是会有菜肉大馄饨的,同时,也一定还会有鲜肉小馄饨。
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大馄饨重馅,小馄饨重皮。大馄饨个大馅多,一般都是当作主食,小馄饨皮薄汤鲜,搭配生煎小笼,通常是作为垫饥的点心。进入秋天之后,上海早晚温差变得非常大,这时候,吃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更是让人温暖又舒心。
对很多上海人来说,馄饨代表着一种家的温暖,因此,要问起上海人什么是正宗的“上海馄饨”,“姆妈包的馄饨”一定是记忆最深刻的,每每想起,一股暖意都会从胃里升起。
馄饨端上来前,调羹吃上一勺猪油,浸在馄饨汤里,等端到你面前时,一股香味不禁飘来——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熬猪油,偷吃“猪油渣”也是童年的一大乐趣。
要写上海小吃,一定是绕不过上海小馄饨的,说起上海的小馄饨,一度还和“半两粮票”一样,成为全国人民拿来嘲笑上海人的笑柄:“肉一眼眼,上海人真小气”。但吃过小馄饨后再来评价,就会知道什么叫“品味”,什么叫“精致”,什么叫“生活的艺术”了。
老早最有名的小馄饨是“大富贵”点心店的,创建于清朝光绪七年,不过,上海小馄饨是否诞生于清朝,就不晓得了:“汤水上飘着点油花,蛋皮一丝丝在汤里游荡,小虾皮若隐若现,榨菜粒沉寂汤底”——上海小馄饨,讲到底,就是用最少的料,做出最精致的味道。这句话放在上海人身上就是:用最少的钱,花出最精致的人生。
当然,上海人追求的除了精致,还有实惠。比如,这个柴爿馄饨。
柴爿馄饨
现在很多人把柴爿馄饨称为“安徽料理三宝”,或者“黑暗料理三宝”,殊不知,早在民国时候就有柴爿馄饨了。
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根扁担,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子、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作料;另一头是炉子和锅子。炉子以劈过的废旧木料——上海方言叫柴爿(cha ban)为燃料,柴爿馄饨之名,即由此而来。
关于馄饨,上海人还有自己的发明:冷馄饨。天热了,下好的馄饨,吹吹凉,淋上花生酱等调味品,考究点的人家,花生酱还是自家磨的。
还有聪明的主妇,会把这些冷馄饨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干煎馄饨”配上梅林黄牌辣酱油,或者简单点,就是醋,真是打耳光也不肯放。
这才是正宗的上海味道。其实,现在很多上海人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并不只是留恋那份美味,还有那时的情,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感动。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14848794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