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又称婺州,素有小邹鲁的美誉,历代以来一直是浙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相关史料显示,早在东汉永和、光和及三国嘉禾年间,金华就是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而随着城市的扩展,金华府正堂自明代中期迁移至南首,其址便成为了分府机构所在。
作为府级官吏机构的府署是古代中国地方重要的军事、行政管理所在。留存至今的金华府(分)署位于金华市江北城东将军路芭蕉岭以南、鼓楼里以西、八咏路(府学前街)以北、酒坊巷以东的高埠区域,曾有长山、东阳郡、婺州府、缙州、金华府、金花县等名称。康熙年间的《金华府志》记载,金华府署遗址历为汉唐宋明时的郡、州、府署,清顺治三年(1302)设为秀才考试场所“试士院”,1861年5月太平军占领时期改为侍王府,晚清时列通判、经历两署,又称为“分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金华师范学堂。金华府署遗址迄今仍完好保存了大部分的府署建筑,这在明清两代全国200多个府署中亦不多见,既有助于人们了解其往世今生,更为府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材料。
洪武初年名臣王祎在《义乌县兴造记》中记曰:“今天子既正大统,务以礼制匡饬天下。乃颁法式,命凡郡县公廨,其前为听政之所如故,自长贰下逮吏胥,即其后及两傍列屋以居,同门以出入,其外则缭以周垣,使之廉贪相察,勤怠相规,政体于是而立焉。命下郡县,奉承唯谨”。朱元璋自推翻元朝统治,夺取天下后,为贯彻惩前元旧弊、整顿吏治的思想,特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建筑格局和式样修盖衙署。现存的署衙遗址虽历经后世的屡建屡改乃至战火的损毁,依然可以看出整个建筑占地敞阔,门廓、廊亭、轩祠罗列有序、设置合理、结构严谨的特点和当年宏震浙中的规模。
走近这座主要行使行政、军事、司法、税赋等权力的古建筑群,和历史上大部分州衙署一样,其布局和建筑理念深受堪舆的影响。作为城市的灵魂和主宰,一州之署通常置建在城市中部区域,隐含“居中而治”之意,又有“衙门朝南开”之说。建筑则体现了“文左武右”、“前衙后邸”等设计思想。金华府(分)署自南而北随着地势逐级抬高,经金华府前街进入署衙大道。其两侧各置有一亭,东为申明,西为旌善。过谯楼,走近府前大道(旧名鼓楼里),但见道路以一横二竖的青条石板铺路金华府,两边为鹅卵石与灰地砖。穿过大中丞坊、浙东第一台等牌楼群,在大照壁(金华府照壁为砖石结构,设置在大门正南)前东侧有一座和硕亲王碑亭;中间大道上迎面而立的大照壁屏隔着空间视线。往照壁后左右而行,步上几级踏跺,是气势宏大的二层重檐屋顶三开大门,檐间悬挂“金华府”的满汉文匾,左右为府、县厅。
入大门,前置雕刻精美的大抱鼓石和形态各异的石狮守护,大门后有较大改动。原有月台,高出地面约一米,围砌用褐色青石,四周有石质栏杆,施垂带踏跺共五步,陈设了焚香祭天地的石鼎等物,还摆放日晷,以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甬道上有三开间仪门,平时关闭,只走仪门两侧的次间角门。唯在圣旨下达或高级官吏到访时,才开启三间大门中间的正门。两侧建有风雨廊、武井等,贯穿于东轴线上。
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勾结割据、尾大不掉,古代实行地籍回避制度,州县官均须外地人来当。所以官员既有免费在府衙内居住的权利,更有必须严格履行的义务。衙署内按照“前朝后寝”的布局,均设有州官住所。法律条文明文规定,不许官员在城中另置住所(除非已不任其职),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如《大明律•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就规定:“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此外法律还规定,不得在内衙另开便门,以通衙外——清代《六部成语注解•吏部》注明,禁止外省官员在其衙署旁边另作小门,放其私人出入作弊。今天所说的“开后门”即源出于此——衙门里的衙役、书吏、下级官员也一律不得进内宅之门。
从大门往北至大厅之间有考试号舍、督察官吏宅、府县官仪厅等,现已毁,仅部分存有遗址。主体建筑为东大厅,又名澄清堂、演武厅、公堂,是衙署的中心建筑,为州官主持、处理重大政务之处,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大堂四临区域排列门户相对之房屋,为衙门书吏办公场所(一般设吏、户、礼三房及兵、刑、工三房,号为“六房”,对应朝廷六部之功能),此外还有仓房、库房、承发房(收发)、架阁房(档案)、抄案房(摹抄诉讼文书)等,百姓不得擅入。明代时,州县衙门中还专门划出院落,设“公廨”或“吏舍”供书吏居住。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华知府继良按照清廷废书院、兴学堂之谕令,改立金华学堂(后称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又改称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3年与省立第七中学合并),大厅曾被作为大礼堂。1924年,这里曾公开发行中共中央的《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1925年,这里成立了金华地区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金华支部及金华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1939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从重庆经皖南来到金华。4月2日,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陪同下,周恩来向国民党浙江省军管区干部教导总队及各机关公职人员、《浙江潮》社员工作了题为《建军的重要性与社会军事化的实施》的报告。
穿厅重檐屋面,与大厅、二厅相连,进深三柱,承重与月梁间置雕刻方木,其上雕刻清供图,内容有水仙、梅菊、各类花卉等。二厅又名衙台,三开间,重檐屋顶高台基,明间梁架为五架抬梁式前后双步廊。五架梁为月梁形制,在脊檩底皮存有墨书“大清嘉庆十九年知府吴延琛督同阖郡绅士重建”,明间后金柱间置屏风墙,原上置“浙东第一台”木匾。据说这里曾为当时官员内台,主要作为政府机构上传下达及公务办差的重地,每逢诞辰或重大事宜均在此设台宴客,是署内观戏的地方。房梁上尚留下一粗铁环,为当年悬挂油灯供演戏照明之用。耐寒轩有前廊,东西各开小门一扇,西小门通后花园,庭院中有两株千年大柏树,相传为钱镠所植,苍劲古拙,柏根似蟠龙腾跃,千百年来不减挺拔之势,肃然耸立,系全国十大名柏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进士、光绪年间金华知府及调补杭州知府陈文禄曾经在《耐寒轩》匾额中加以记述。清代著名文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阮元还在《揅经室集》中题写了《金华试院自公堂后双古柏》,考证说明金华府衙与千年古柏的渊源。连接耐寒轩与二厅之间的为回廊,两边有东西厢房,穿廊与厢房、天井。
西侧轴线建筑群原为宋通判署及吏目厅、管粮厅,明代为千户所址,均为府属官厅建筑及官吏办公所在,清时建中和堂、大观亭等建筑。1861年太平军攻克金华后,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构屋数重,共四进,作为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建筑上有大量梁枋彩绘及木、石、砖雕,包括“兵营图、四季捕鱼图、樵夫挑刺图、鹰雄图、太师少师图、叱石成羊图、封侯图”等壁画(至1983年底已发现石雕、砖雕各11处,木雕526处金华府,大小壁画119幅,彩画407幅),还有不计其数的图案。壁画、彩画表现了太平天国的制度、战争及民间传统的渔、樵、耕、读、花鸟、神仙等内容,数量之多,超过全国各地现存太平天国遗址保存壁画、彩画的总和。此外,木雕、石雕等工艺品也颇有影响。这些艺术品与整个侍王府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金华府(分)署占地面积63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研究府署建筑与政治史、制度史、地方行政的关系、衙门的设置与功用等问题提供了详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金华府(分)署遗址、建筑及环境风貌的调查与探讨,今天的人们能够了解明清金华府(分)署的地位以及时代变迁下那一段难忘的历史。(作者单位:金华市博物馆)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
(提交后,企业招商经理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