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品牌,乐器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那些欧美、日韩生产的吉他那么贵,难道比我们国内产的要好很多吗?」
「为什么连印度尼西亚产的吉他都要比国产的贵呢?」
「难道中国制造业水平还不如印尼吗?」
.......
上述这些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如果想想我们的在大国重器上的影响力,如:航空航天、量子计算、核工业水平,那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一把简单的吉他都造不好,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也不禁悲从中来。
因为这些说法根本没有错!
乐器制造本来也就不是什么高精尖,需要难以攻克、有着巨大的技术瓶颈的行业,为啥会有上述情形呢?为什么中国在乐器产业中处在这么尴尬的位置呢?品牌差距到底在哪?中国乐器打造出闻名天下的必要条件又是什么呢?
本文试图一一解答。
01
.
为啥国外品牌乐器能牢牢占据「头牌」,甚至印尼产的品牌都要压我们一头呢?
原因无外乎两点:
首先是文化因素
,吉他本来就是外来物,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其次呢,跟乐器品牌产品线的定位也有关系
,之所以那么多世界级品牌把最底端的型号放在中国制造,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拿前文所述的问题来看,吉他在世界有五个主要产地,售价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美国、日本、韩国、印尼,最后是中国。
这五个国家生产了全世界95%以上的吉他。
有些品牌的产品还实现了高中低端的全覆盖,比如说:
美国的吉他品牌Schecter,他的最高端的琴在美国本土制造、次高端琴选择在日本生产,毕竟这两个国家科技创新或者工业能力上都是全世界领先的。
Schecter C-8 Multiscale SLS Elite Evil Twin
而中间档次的产品则由韩国制造,韩国起步其实也挺早的,也有一些全球比较知名的乐器制造商,比如:
1958年就成立的韩国三益,还有cort(勇士)等都有着丰富的乐器制造经验,他们也为许多全球知名的乐器品牌代工,这也说明他们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目前已经难觅踪迹的cort吉他
中高端的产品定位还有一个因素,韩国有一些全球比较知名的制造业公司,比如:
韩国三星、LG、现代等等,这无形中为整个韩国制造业就背书了。
再往下一个档次呢,就是印尼,虽然说没有欧美、日韩那么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但乐器本身也不需要那么高精尖的技术支持,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木材资源、在叠加廉价的劳动力,正是这些因素,让印尼受到了各大品牌厂商的青睐,比如:
Ibanez全系列琴本来在韩国生产,后来都转到了印尼,所以市面上已经没有了韩产Ibanez了,这也导致了韩产Ibanez在古早市场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这也从侧面说明,消费者已经习惯了通过产地去简单粗暴的辨别一把乐器的好坏。)
著名吉他演奏家JoeSatriani使用的Ibanez
甚至还有一部分原先在日本生产的、口碑还不错的型号为了降低成本,转投印尼生产。
更有一些知名的乐器公司直接在印尼投资建厂、开设生产线,比如:日本的雅马哈,早在1974年就在印尼开始了工厂;
韩国的三益在1992年在印尼开厂,也为一些其他知名品牌进行代工。
尽管如今的印尼已经成了很多著名厂牌的重要生产基地,也促进印尼成为现代乐器生产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成熟,但也带来一个现象,印尼产的琴品质良莠不齐。
久而久之,在发烧友眼中,印尼产的琴很难保值,只是「经济适用品」。
反观国内,由于我国西洋乐器的企业化生产起步比较晚,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红棉」「美声」这些品牌和同时期国外一线大品牌对比,品质真的是天差地远,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把进口吉他可能需要好几年的工资,但是流行音乐的兴起,又催生了像吉他这一类乐器的巨大需求。
80、90年的「红棉」「美声」吉他
需求旺盛、消费能力又不足,在这样矛盾的情况下,「红棉」「美声」应运而生,这导致了大量廉价、低质的吉他迅速占有了市场,尽管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而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因素,「红棉」「美声」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之下,赚的盆满钵满,甚至让大众就认为吉他就该是这样.....也让国产吉他就此止步不前。
02
.
直到后来,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经济腾飞,人们对于品质的需求也在上升,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们,国外品牌蜂拥而至,加上不少国外明星乐手使用起到了「示范效应」与「虹吸效应」,导致国内厂牌的商业模式难以立足。
不少国外厂商,想赚快钱,在国内贴牌生产,很快就因为国内产商的「水平」迅速被市场边缘化,比如:
曾经性价比十足的韩产Cort(勇士),因为选择了更便宜的中国代工,市场份额一降再降...
这导致一个现象,只要是国内生产的吉他,就卖不起价。
被边缘化的国产Cort吉他
直到近些年这样的情况才有所好转,一些工厂开始转型,放弃生产七拼八凑的劣质合板琴,开始全面重视质量、用户体验、流程化、规划化生产,逐步收获了一些国外品牌入门级低端型号的订单,但国内品牌仍然难以得到认可。
其实这也是技术积累、学习的过程,甚至可以理解是为过去粗放生长而买单的一个过程。
03
.
当然大多数国外乐器品牌在中国生产,都是贴牌,并不是真正建厂投生产线,毕竟他们只是为了中国巨大的低端市场。
这和合资车企类似,中高端汽车很难在中国生产,一是知识产权、二是这个投资成本回报比,品牌方是算计得很好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高端乐器很难在中国制造。
有人一定会说,归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成了全世界的加工厂,我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健全的工业体系,联合国现代化工业体系一共39大类、525个小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全部拥有的国家。
也就是说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能造什么!」
但换个角度看,这并不意味着
「产量高、品质一定就高」、「品质高、品牌一定就好」
,要知道全世界以制造业闻名的公司中,中国还是为数不多的。
04
.
中国吉他制造业就是中国制的缩影。
过去凭借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可怕的产能迅速闻名于世,并不是靠高品质或者创新赢得的市场,所以made in china在许多西方人眼里就是低端、劣质的代名词。
这一点在乐器品牌中体现尤甚,很多消费者,只是在入门时选择买国产琴、用坏了、水平进阶了再换国外的品牌。
就连许多国人也觉得啊,条件允许,很多东西能用国外的还是用国外的为好。
正因为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几乎没有哪个乐器厂商会把他们的高端型号落地中国。
比如:你什么时候看朗朗弹国内制造的钢琴、李延亮用国产的吉他?
李延亮与Paul Reed Smith高定吉他发布会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很长的时间,造一把好琴的难度比军工航天、汽车制造简单得太多,甚至不值一提。
为什么我们打造不出闻名于世的吉他品牌呢?
05
.
参考汽车工业我们或许看得会更清楚,尽管那么多国际厂牌落地中国,但是也没有全世界闻名的自主品牌,唯一走出国门,走的比较顺的还是「五菱」凭借极致性价比,在第三世界趟出一条路。
在乐器领域也是如此。
在中低端乐器制造过程中,已经完全标准化了,根本没有什么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而且我们中国生产的这个低端吉他,比起那些一线大牌的低端型号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同样的配置、同样的品质,价格可以做到只有对方的1/2,甚至更低。
但乐器和汽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单价不如汽车单价那么高。
所以消费者还是愿意选择大牌,哪怕是花更贵的价格买入大品牌的入门级产品。
究其原因,一是大牌的高端产品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形成了一种产品力;
二是乐器终归是文化的一部分,一线大牌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比如:朗朗、李云迪用什么琴一定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最后乐器制造商不乏百年品牌、甚至为现代音乐进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们的名字会写进音乐史,所以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无形资产会是我们段时期无法超越的。
为信仰而充值的人大有人在,也就是只认品牌,不认产品,这其中或许也包括了你我。
当然大品牌也有更成熟的供应链、更成熟的市场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等等等,而这远远不是一个新品牌能够做到的。
06
.
当然,我们也不必要沮丧,文化具有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具有相对性与民族性,尤其对于我们而言,这从来不陌生。
不信你看,这是2008年的时候,全球十大手机品牌。
这10个企业中有欧洲公司、美国公司、日本公司、韩国公司、中国台湾公司。
但到了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们再来看,所有的欧洲公司都不见了,所有的日本公司都不见了,剩下来的是一家美国公司,两家韩国公司,七家中国公司。
10年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3G变化到4G了,这就是当核心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发生的事情。
现在5G出现了。
未来手机十大品牌会怎么样?
我认为这个排名场景可能不会出现。为什么?因为手机可能都消失了。
而乐器制造业也是这样,不会一成不变。
只要我们国力持续强大,我们的文化成为强势文化,我们制造水平持续提升、我们的品牌影响力日拱一卒的进步、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吸收阳光、雨露、氧气,他会坚定的生长,日复一日,尽管幅度不大,但最重要的是不可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换了人间。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
(提交后,企业招商经理马上给您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