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究竟是扬州、苏州、还是上海的首创权?
吴歌原创/行走江南
阳春面,是江南面条中最为普通平常却最有知名度的一种面条。江南的面客们无人没吃过阳春面的美味。而来江南的游客们大体也会去找一家面馆,叫一碗阳春面尝尝,面端上来,就会一脸诧异:咦,这就是阳春面?
江南阳春面(红汤)
阳春面其实就是一碗光面,清汤光面,一碗清汤里加一坨光面,再撒一些蒜叶细末。汤底有两种,一种是白汤,用盐调制,可以清澈见底。一种是红汤,用酱油调制,呈暗琥珀色。雪白或者微黄的面条犹如一枚海螺,静卧在面碗中央,上面撒着一些青翠。任何一家面店,不论大小,都有这一碗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卖7分钱至1毛钱一碗,如今卖5元钱至7元钱一碗。一碗面里大概放二三两生面条,胃口大的吃客可以让店里多放点面条,一般那是不需要加钱的。
小时候经常去无锡拱北楼吃阳春面。拱北楼有位撩面师傅是少年时代好友的舅舅,我们去了,总是只叫二两面,他舅舅会把面条卷得紧紧的,只有一点脊背露在汤外,吃的时候用筷子一挑,面就松散开来,变成一大碗,每次都让我们吃的非常饱。后来进了工厂,一位好朋友在食堂做厨师,每次食堂吃面阳春面,总由他负责撩面,那坨面也是卷得紧紧的,挑开来,厂里发的大号搪瓷饭盆满满一盆,按现在的胃口,两个人吃都嫌多。记忆中,工厂食堂的阳春面味道比拱北楼还好,问过这位朋友,他的回答是:只要多放猪油、胡椒粉、味精和大蒜叶末,把面汤弄好吃了,阳春面就好吃了。如果用荤汤做汤底,就更加好。
喜欢吃面,除了挑着传闻好吃的那些面馆去吃,居家也经常吃阳春面。我按照朋友的经验,在家调制汤料,果然,挺好吃,吃过的人都说:很有些面馆里的水准。我的诀窍是:猪油是必不可少的,一碗缺少猪油的面汤,就没了灵性。酱油最好是二三种按比例混合了,烧熟,然后再用来调汤料,几种酱油混用而衍化出来的滋味,就好比一篇文章多用修辞或者一首诗词多用典故,可以让文字变得丰富多彩。胡椒和蒜叶碎末是不可不用的,二者加入之后,那碗面汤就会色与味境界全出。至于白汤,就需要用骨头调制了,鸡骨猪骨皆可,光靠盐和味精是很难出得了好味道的。
江南阳春面(白汤)
江南各地的阳春面,其实都是浇头面的面底。一碗阳春面,可以配了各种浇头来吃。配了焖肉就是焖肉面,配了鳝丝就是鳝丝面,配了红烧排骨就是排骨面,配了什锦面筋就是面筋面,配了猪大肠就是肥肠面,配了爆鱼就是爆鱼面,配点炒肉丝就是肉丝面……随便什么浇头,都可以与阳春面搭配,成为一碗精彩的别具滋味的面条。当那一盆浇头被倒入面碗时,浇头的滋味与阳春面的底汤混合,就衍化出一种全新的味道,所谓江南面条的千滋百味,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亦是江南面条与北派面条差别的本源。比如火遍大江南北的兰州牛肉面,它的汤味永远只有一种,除了加点辣或不加辣。重庆的小面、湖北的热干面,它们的味道与江南阳春面加浇头相比,味种也单调得多。
我一直认为,与刚性十足的兰州牛肉面、陕西裤带面、山西刀削面相比,阳春面就宛若一位美妙的不施脂粉的江南女子,浇头就犹如各种装扮修饰,穿旗袍是一种范儿,穿连衣裙是一种范儿,穿正装是一种范儿……阳春面加浇头,就仿佛本色的江南女子选服饰并加美妆,底子好,装扮得当,那就姿态万千了。
陕北延安四十里铺的羊肉面
阳春面在江南各地都有,而且都这么叫。一直想弄清是谁首创了这个如此精彩的名称,是苏州人,扬州人,还是上海人?无锡人、常州人、湖州人、徽州人,从来不说自己是阳春面的发明者,虽然他们的阳春面水平一点都不差。南京人和镇江人也从不来争,他们分别有着南京皮肚面和镇江锅盖面,名声挺响亮,完全不需要阳春面的首创权。
声音最响亮的当是扬州。扬州人认为当地的阳春面是最好的,是所有阳春面的渊源,他们拉了乾隆皇帝来做背书。乾隆皇帝下江南,扬州是必经之地,必游之地。扬州流传着一个故事:乾隆二十七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到了淮扬,在汪廷珍陪同下出去私访,满世界玩了一圈,饿了,在一家面摊上吃了碗清汤光面,大大的给了个赞,并且触景生情,亲自给这碗面条取了名字:阳春面。而汪廷珍立马备妥纸砚笔墨,请皇帝御笔题词。
这位汪廷珍是淮安人,官至朝廷协办大学士,编故事的人想当然觉得他可以成为乾隆皇帝游扬州的陪同和向导,其实不然。汪廷珍在乾隆五十一年才考取举人,时年29岁,五十四年考中进士,然后当了一名七品小官编修,直到嘉庆十六年当了礼部侍郎,二十四年提升为礼部尚书,道光五年当上了协办大学士。清史明确记载,乾隆的最后一次下江南是在乾隆四十九年。按照真实历史,汪廷珍在乾隆二十七年时才5岁,怎么可能陪着乾隆皇帝去吃阳春面!除非他是哪吒。不知扬州是否珍藏着乾隆的那副题词?拿出来,全无异议。
苏式面中的爆鱼面
嘉兴人也不甘寂寞。嘉兴日报登过一篇文章,说阳春面出自嘉兴,故事大体与扬州传说的阳春面诞生相同。文章说:阳春三月,乾隆的龙船沿着大运河,从江苏进入浙江,到了秀州西驿站。在秀州住了几天之后,乾隆给当地知府出了个题目:说吃多了美味佳肴,腻了,能不能做出一道不用浇头却尽显江南风味的面条来?而且不能只做一碗,要让随从们都吃了喊好。知府衙门的厨师一筹莫展,师爷出主意贴了个招贤榜,有家饭馆老板揭帖而来。老板开了个食材单——20只当年壮鸡(公母各半),20只隔年麻鸭,50斤黄鳝,50斤河虾,50条鲫鱼,以及精白面粉若干。鸡鸭鳝虾鱼被炖成了高汤,精白面粉做成了劲道细面,清澈的高汤里盘一坨细面,撒上葱花,端到乾隆面前,皇帝顿时被那扑面的色香所诱惑,吃一口汤,鲜美无比,趁汤吃面,几口就吃个精光。这时,太监来报:万岁爷,您老人家赏给的那碗白汤面,奴才们个个喊好!乾隆高兴啊,问知府:你这面叫什么啊?知府傻了,不过他很聪明,抬头一看窗外春色无边,立马回答:阳春面!
嘉兴的这碗阳春面是白汤面。白汤阳春面要用高汤吊鲜,风味与红汤阳春面截然不同。乾隆六次下江南,后四次都去了海宁,海宁如今是嘉兴的下属县,显然皇帝住过秀州不假,吃碗面也很可能,但是仍有破绽:乾隆下江南一般过了年开春出发,到达扬州差不多阳春三月了,接着要渡过长江,去江宁府、常州府、苏州府,还必定到无锡县的寄畅园住几天,这样算来,进入浙江大概是初夏时节了,那位嘉兴知府当时绝不可能看到春色无边,也唤不出“阳春面”的灵感。
香葱开洋拌面加爆鱼面筋双浇
上海阳春面虽然名气很响,但上海绝不是阳春面的发端。有据可查的上海阳春面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与扬州和嘉兴故事中的阳春面起源年代相差甚远了,上海只能是阳春面发展、泛滥之地。苏州人虽然不说自己是阳春面的发明者,但对阳春面的名称有另一种解读。苏州人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历法,以夏历十月为正月,这个月被称为“小阳春”。当时苏州城里每碗清汤光面卖十个铜板,这碗面就与“十”联系上了,而“十月”习称“小阳春”,那这碗卖十个铜板的清汤光面也就被称作阳春面了。
苏州人的这个解读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似乎有些“隔”,并不那么直接。我推测过,阳春面这个名称阳春面,一定不是出自普通面客,而是出自文人,甚至可能出自一位如“孔乙己”这样的文人,落魄,且贫穷,但还有自尊,保持着一点幽默。他走进面馆,喊不起浇头面,但喊光面一碗又很扫面子,于是想出了这个词“阳春面”,阳春很美好,虽然面碗里只有光面和清汤,喊起来却不怎么丢面子。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一碗清汤光面除了清汤和小葱(或蒜叶细末)什么都没有,是标准的“和者盖寡”,被称作“阳春面”再贴切不过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阳春面一出,就迅速名闻天下,且被广泛认可。
不妨一试,在任何一家江南的面馆里喊一声:来一碗阳春面,一定不会有任何鄙夷的眼神射过来。倒是现在有些面馆,除了早面,中午和晚上都不肯卖阳春面,嫌单价低,非要客人喊一份浇头,以增加人均消费水平。
无锡广福寺素面·
好了,这碗阳春面就说到这儿。我们大可不必去认真追究阳春面的确切出处,尽管兴致勃勃地去听各地的传说,然后细细品味各地不同的风味……过些时候,我再介绍一碗常州好面,这碗面是真被乾隆皇帝大加赞赏而且引入御膳的。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阳春面,人文和餐饮专栏作者,有《企业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正在努力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兼有美学理想的“吃货”。
本文图片均由吴歌手机拍摄。
Copyright © 36加盟网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30*1234567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咨询请细致,以便成功加盟。